第448章 大明:燥起来!
书名: 堡宗别闹 作者: 何时秋风悲画扇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广安元年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景泰二十年参加两次泰山封禅,后留在京畿的藩王们各自返回藩地,新帝登基之后,对他们也算「善良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兵,是不会让他们掌控太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两百人的护卫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是古往今来最弱的藩王团队。

        钱,也没多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够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也会是古往今来最强的藩王。

        权,就更别想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好歹也是藩王,地位在那里摆着,而且在这些藩王们离京之前,广安帝朱见济还大办了一场宴席,亲自接见了每一次藩王。

        允诺一定会带大家一起玩,共同致富,走上小康路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福王,朱见济就给了天子私人所有的大明四海贸易集团的股份,百分之三,看起来不多,但其实每年的分红很可观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福王也不能白拿这个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到福建福州就藩之后,要全力帮忙白修把四海贸易集团经营好,只不过目前福王朱见津还年幼,就藩之后的主要业务,还是看书,顺便由四海贸易集团的人教导他经商事宜。

        朱见津也懂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十岁了,知道什么是他该拥有的,什么是他不该去想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很配合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还能活下来,已经是天大的幸运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现在大明的郡王归藩制施行已经走上轨道,就连有反骨反心的宁王一脉,也得老老实实,没办法,不老实也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广安帝登基之后,天下归心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并没有立即动土地兼并这个蛋糕,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贸然在这种情况下,去和皇权对着干,所以当下大明根本没有给藩王造反的土壤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有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可造反的军队,打的过幼军?

        想都别想!

        再说了,就算有能硬撼幼军的军队,可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只有一个永乐大帝,现在大明的藩王可不认为他们有能力成为下一个永乐。

 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永乐大帝能够靖难成功,完全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作死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当年建文帝朱允炆如果在朱棣入京之前,离开南京暂避锋芒,之后召集勤王大师,未尝没有反杀的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别的不说,当时的驸马梅殷,就是朱棣登基后,被锦衣卫纪纲暗示麾下推倒河里淹死的那个驸马梅殷,手上就掌控了四十万大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云南沐家的几十万大军,朱允炆其实完全有翻盘的希望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现在造反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根本不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以后朱见济会不会因为土地兼并问题而和地主、***闹翻,藩王们喜闻乐见,只要局势发展下去,朱见济和地主、权贵地图闹翻,宁王那一脉肯定是要搞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当下造反没希望,那就老老实实跟着广安帝发财致富。

        藩王们没事,但大明朝野还是敏锐的看到了广安元年的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忽然就火热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件大事:

        广安帝下旨,在正统十四年的由于谦成立的团营,编入幼军。

        改名金戈集团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天子直辖。

        常驻北京郊区。

        金戈集团军分十个卫的编制,每个卫编制一万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中,东风步枪卫编制六个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常规战队,完全的步兵。

        东风迫击炮卫编制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 骑军卫编制一个。

        东风火炮卫编制一个,因为火炮卫编制排在十个卫的第二位,所以又

        简称二炮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个未列装装备的,名为坦克卫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卫虽然没有列装,平日里训练也只是基础的射击训练,但它在十个卫所里排名第一,而且广安帝还亲自赐名「霸王卫」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是指西楚霸王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它的排序和天子赐名可知,这个坦克卫会成为金戈集团军的王牌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只是卫所序列。

        战斗序列又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广安帝朱见济亲自定下的战斗方式,金戈集团军其实分四个战斗序列,每个战斗序列一共是两万五千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坦克卫、骑军卫、迫击炮卫和火炮卫,都会下划到相关战斗序列。

        和东风步枪兵组成一个火力网的战斗序列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幼军和团营改制并进入训练阶段期间,大明工部和兵部联合成立的国家军研院,以最大的生产力快速生产东风步枪、东风迫击炮、东风火炮。

        更是疯狂的生产弹药。

        用意不言而明,半年之内,金戈集团军就要形成战斗力,并且出兵安南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兵部已经在拟定出兵安南的战略计划。

        军事方面的事情,整个大明朝野没人不支持——大明的风骨就这样,既然有了这个实力,失去的东西当然要拿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交趾布政使司,该重新回到大明疆域版图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边,工部的道路交通司更是开启了一个媲美历朝历代修建长城的大项目:黑京路。

        数万民夫在大量物资的支援下,开始建造这条超级官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农部尚书林聪,几乎就没在京畿呆上完成的一个月,奔走于全国各地,不断的推广农科院研发、培养的海外作物。

        番薯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于连原本作为观赏植物,后来被广安帝搬上餐桌的番椒,也开始大范围种植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的粮食产量,将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。

        教育方面。

        广安帝下旨,将在京畿再成立一所官学,依然辖领于国子监,但比太学低一点,所以称为大学,又因为选址在北京,所以取名北京大学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子监司业陈献章,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并率领麾下的团队,在北京大雪内继续编修新华字典以及完善标点符号、长度单位、重量单位的体系,争取在今年科举后推广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广安帝下旨,自广安元年开始,每一年都会进行大举。

        取士五千。

        科举中第的五千人,将现在北京大学学习一年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择优进入国子监太学深造,并入翰林院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余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进士,则根据各自的才能高低,或入仕,或招募进入东宫军研院、国家军研院之类的部门。

        简而言之,科举进士没有以前的待遇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依然会有铁饭碗。

        读书依然是改变人生的最大捷径。

        同年,在广安帝朱见济的圣旨下,由太医院负责,全国各地的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所在的府地,成立了各布政使司总医院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总医院建立起来的同时,各地州府也在积极准备,建立地方医院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总医院辖领。

        医疗改革的火焰开始烧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各项改革如火如荼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在广安元年后,终于开始燥起来了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