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9章 花钱的探讨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杨辰却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?

        他从没打算让明廷真的捂紧钱袋子当守财奴。

        灭掉辽国,光是缴获和抄家所得,明廷国库就获得了超过一亿两银子的财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的积攒也还剩下几千万两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钱,留在银庄吃利息,太不合经济规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「老海,咱们要想尽办法把钱花出去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当然,不是赏赐和白送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比如,全国的路政建设,你花五千万两,未来二十年,因为交通的便利,商贸就会更加发达,因此会带来几倍的商税收入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再说每年军政两方面的肉食、粮食、蔬菜花费,咱们算他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好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这些钱去了哪里,千家万户的百姓得利了呀!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他们肯定想多添置些锅碗碰瓢,家具,衣服,锄头农具什么的吧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宽裕点的,甚至还打算重修一下老房子,买匹马或者马车代步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冶炼、铁器制造,伐木、家具、纺织、成衣、建筑材料等等产业不得蓬勃发展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同样,也会增加大量的商税回馈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一千五百万,层层撬动一亿多的市场不难吧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每年回馈的商税,不得几百万?」

        司马飞燕有发愁了。

        「那还不是得亏掉上千万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军政两方面的饷银也差不多这个数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按照你的说法,又得亏上千万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更别说军备什么的,火油弹和炮弹还是一次消耗品呢!」

        「老天,每年咱们会亏三千万以上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明廷的存款坚持不到六年!」

        海澄赶紧道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殿下,账不能那么算!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咱们的其他商税和农税收入,今年将超过一千万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以后,只会更多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也就是说,至少能坚持七八年的!」

        段雁风笑盈盈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「你们别忘了我的商业司,今年的纯利润也将达到一千三百万左右哦!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以后,还会逐年递增的!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我没有你们那么悲观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我觉得,就算咱们以后没有外战收入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顶多十年,明廷的收入和支出就能打平。」

        杨辰摇头失笑道。

        「你们呀,只是基于目前的人口而言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咱们明廷的最新统计数据,才两千四百万出头的人口吧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本王可以打个赌,只要咱们内部保持安宁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十年间,人口就能翻一倍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这会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,更多的供需和税收。」

        魏长青揪着白胡子疑惑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「除了大晋来的移民,咱们这边都是小娃娃,读书还得免费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负担岂不是更重了?」

        杨辰摆摆手。

        「你们忽略了民间的主动性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河东路就算了,老寇的开发已经搞得差不多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河北路、幽燕、大同等地,土地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特别是辽东,我们的政策是两年不交农税。开垦多少土地都是自己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百姓最稀罕的不就是地么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这几批难民迁移过去,那边将达到两百万户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呵呵,他们还不得甩开膀子开发土地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两年后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咱们的耕地肯定会增加一两亿亩,是不是又得增加五六百万的农税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从而带动的商税只会更多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所以,本王制定的五年计划,从今年开始,到明廷历六年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咱们的财政就可能打平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这么快么?

        在座的众人都很振奋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廷治下,别的不说,地盘大,可供开垦的土地太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别说两千多万百姓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三十年过去,哪怕鼓励生育,增加到一亿人口,都远远开发不完。

        辽东,外东北、大草原的地盘儿,实在太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汉人的最大的特长是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走到哪里挖到哪里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,可能是几十户人家的偏远小村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开荒、种地,修房子、生孩子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不断循环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十年过去,你再去看呢?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村子就会变成一个大镇,周边会多出十几个村子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两三代人而已,规模就十倍百倍的扩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百姓会继续繁衍壮大,朝着深山、老林要地要口粮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实在话,跟蝗虫过境没啥区别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何中原王朝每三百年就沦为战乱的怪圈,王朝更替?

        主要还是内卷太严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廷灭掉了辽国,获得了好多代人都开发不完的广袤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以后也会滋生很多财阀、贵族和大地主。

        可百姓依然有向外开拓的空间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明军走到的地方,百姓就会跟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内卷时间就会被无限延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偏偏,杨辰来到的还是个武修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 人们除了对土地渴求之外,还有更好的追求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大批军人,他们已经对个人财富看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有饷银,有过得去的房产,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沦为地主的可能性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武修世家更向往深山老林去买一块地,种植药材,优生优育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五年退役的人越来越多,他们会分流成好多小家族。

        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你说你今年赚了上千两银子,又买了白亩良田?

        切!

        你这点收入,还没老子找到的几株药材值钱呢!

        就问你,精品回春丹你有么?

        精粹丹你见过呢?

        更别说高档的补元丹了,你听都没听过吧?

        你家人生病了,不得求爷爷告奶奶,大把的银子就像往水里扔一样?

        你看我家的老爷子,今年八十岁了,还是红光满面,走路都带风。

        无他,咱隔几年给他老人家服用一枚最普通的回春丹而已!

        你们弄不到,不代表咱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咱的修炼可能就止步于武士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咱还可以培养儿子孙子!

        咱的老战友,老长官还能帮上忙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咱拿着药材找上门去,什么丹药不能炼制?

        道理很简单。

        杨辰的军功积分制度,无疑把麾下的追求拔高了好几个档次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兵退役了不要紧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会乐意把侄子,儿子孙子送进军队那个大熔炉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定私心,却也无怨无悔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不会太过于追求世俗的钱财,土地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年年过去,退役军人的追求会影响很多亲人,朋友。..

        修炼之风

        会日渐兴盛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实,野外生长的年份药材只会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    可需求更旺盛了,怎么办?

        民间种植将成为潮流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,只是宗门才会干这种好多年看不到效益的事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