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6章
书名: 剑出衡山 作者: 一片苏叶 分类: 科幻

        且此战过后,两位青年高手将在会仙楼问剑点苍妙谛。

        跟着又有点苍老人要去雁城与剑神论剑的传闻,这一下,当真是江湖震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才到凉都听到一系列消息的武林人,各都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    魏自在丧命悦来客栈第三日。

        凉都秋声愈浓。

        石关哨上,茶马古道上的行人全都披蓑执伞。

        淅淅沥沥的秋雨湿润了摩崖石刻,桃洞崖画,带来寒凉之气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日。

        又有两老一少,三人驻足在城门口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位老人面相儒雅方正,做一个老书生打扮。旁边的老妇人虽染华发,却不失端庄英气,可以窥见其年轻时的美貌。

        凉都烟雨下,两位老人正带着异色看着城门上的刻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师兄啊,你说这等武学妙谛会是何人所留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她带着一丝笑容,望着老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摇了摇头: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哪里能猜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二十年前的江湖我都看不透,师妹如何叫我看透如今的江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五湖四海,总有能人异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妇人恍若未闻,忽然笑叹一声“可惜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问:“哦?为何可惜?”

        她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这刻文早二十年呈现在师兄面前,也许还能激起师兄的雄心壮志,如今嘛只能抄录一份,以待后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知晓她意有所指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早就习惯了,不由摸着白须笑了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似是想到往事,盯着城墙刻文,真的露出沉思之色。

        扪心自问

        若二十年前真有这样的妙谛刻文,又会怎样?

        他正想着,一旁的老妇人却已经笑出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师兄,你还真有所思啊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还没来得及回答

        “外公,外婆”

        二人中间,一个眼睛很大,面相乖巧的薄唇少年抬起头,好奇地望着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在说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为什么我一点也听不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妇人道:“我在勉励你外公,言说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虽小小年纪,但也要有远大志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乖巧点头:“爹爹常说外公之志,教我要向外公学习,做一个光大门楣的君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妇人宠溺地摸了摸少年的脑袋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爹爹年轻时,性子非常难约束,你与他很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一听她说起少年的爹爹,想到他喝酒惹事,不由微微皱眉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一看向少年,又是一脸满意之色。

        少年闻言,忽然呵呵呵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夫妇二人面面相觑,不知他为何发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外婆,我听过极为相似的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谁说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是你娘?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小少年摇头道:“不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衡山派的曲师叔说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去年我随爹娘去雁城见衡山派的赵大师伯,爹爹与大师伯说话,我觉得无聊,就去寻玉臻师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时,他正在衡山别院与丹青子前辈作画,画中是一只白鹤,他画得可好了,那白鹤栩栩如生,如要展翅飞翔一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说得兴起:

        “当时,衡山派的骆师兄也在,他指着白鹤,说那白鹤画得好,若是将白鹤画作大白鹅就更妙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之后,玉臻师兄就说自己不会画鹅,骆师兄便叫他多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丹青生前辈便将骆师兄赶了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时曲师叔与娘亲就正在别院门口,我听见她们说话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曲师叔指着玉臻师兄,也说了和外婆差不多的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过.”

        小小少年顿了顿,老妇人二人有些好奇,等着他的下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过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道:“我却觉得曲师叔与娘亲她们都说错了,其实玉臻师兄与赵大师伯很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下子,两位老人都不由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摇了摇头:
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又像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赵大师伯年轻时,虽然懂曲晓画,却不会往深处精研。若非如此,岂能在武学一道能人所不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目露疑惑,又笑了笑:

        “就是一种感觉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玉臻师兄作画抚琴,就像赵大师伯拿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位老人听他这样说,只道童言无忌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随他怎样去想,也不去反驳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抚须叮嘱:“你去雁城见过诸多艺学,虽各有妙处,却不宜沉浸其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光大门楣,须得专精武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心中还有许多教诲之词要出口,妇人却拉了拉他的衣袖。

        若是往年,老书生恐怕还要继续教导一番。

        可现在,妇人一提醒,他便笑笑不再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份心态,是他从前所无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两老一少又在城门口站定,少年认真看着上面的刻文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多时.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一道朝凉都城内走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少年看了刻文不久,却是一路走一路背诵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捧着手中的抄本书册,听着少年背读,一边笑着点头,一边翻页。

        偶尔出口称赞,夸一个“好”字。

        短短时间,这少年竟将刻文内容背得一字不落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真是好天赋。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大喜,不急着去会仙楼,而是拉着少年在凉都城内寻他喜欢的吃食,算作奖励。

        妇人跟在他们身后,见这一老一少皆在欢笑,顿时眼带柔情,一脸笑意。

        虽是人生余暮,却得无尽之愉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年期许,今朝尽显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生如此,不复他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外公,听旁人说,会仙楼那边会有比斗,衡山的顾师兄也在此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去做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好奇问:“您是不是也会出剑?”

        老书生还没说话,妇人便笑问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外公一把年纪了,你还想看他与人比剑论武?”

        少年沉吟一声,念叨了她之前说过的八个字:

        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夫妇二人都笑了起来,拉着他朝会仙楼附近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日傍晚。

        凉都城东又来了两架马车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师兄,二师兄,四师姐,凉都到了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