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0章 嘉佑五年
书名: 银狐 作者: 孑与2 分类: 穿越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嘉佑五年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于两年前正式临朝旁听,赵祯因为身体问题,大多时候只是坐在龙椅上不说话,只是偶尔会点头或摇头表达自己的意见。两年来,大宋朝堂内一片平和,朝堂之外也未出现过任何天灾人祸,百姓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好局面之下,有些聪明人却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赵祯是个矛盾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志忠却不想让他再这样矛盾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董妃在一年前生产,或许是清楚很多人打的注意,或许是为了安铁喜的心,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,就和董妃一起去了河南府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,官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若董妃这时候以看望官家的借口要带着皇子回来,难免突生变故,便主动找到了付子婴,郭子梁,朱进忠等人商议。

       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,让董妃和小皇子这辈子都不要回到东京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此大逆不道的话,付子婴,郭子梁等人可是万万不敢说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不敢说,不代表不想。

        董妃回来会老实吗,答案是肯定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定不会老实,铁喜如今正值青春力壮的时候,而且做事贤明开朗,又有哈密的支援,他在皇帝的位置上呆着,大宋才能长存万万年。

        王世忠说出了其他人不敢说的话,对于付子婴这种一腔热血的儒将来说,君为轻,社稷为重,董妃和小皇子不回来的好处,显而易见,而对于郭子梁,朱进忠这些铁喜亲手提拔上来的人来说,董妃和小皇子不回来对他们的好处更大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虽然是铁心源的儿子,但怎么看,怎么让人喜欢,郭子梁,朱进忠两人也可以说是看着铁喜长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董妃带着小皇子回来了,铁喜的位置就不稳。

        弄不好如今大宋的大好局面就会毁于一旦,这是绝对不可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名当朝权臣一琢磨,就让董妃带着小皇子在河南府呆一辈子就挺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母子俩在东京也是享福,在河南府呆着也算享福,何必浪费那个时间跑来跑去呢?

        等过几年,一切尘埃落定后,再将母子俩接回来,到时候即便董妃想耍什么心眼,也做不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王世忠的担忧是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赵祯只有这一个亲生儿子,虽然对方不在东京,可一旦,尤其是铁喜对董妃起什么心眼,赵祯绝对是第一个知道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河南府的官员也轮换了一遍,现在接手河南府的最***员是韩寒,也就是之前在真定保卫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员大将。

        由朱进忠去写信,让韩寒对董妃要求回京的要求置之不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得到朱进忠的韩寒做起事情来,也没有那么多的顾忌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能在这个年纪坐到今天这个位置,全是因为铁喜赏罚分明,加上当初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,都被立了碑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他实打实的是太子党,因此对董妃那边的要求,拒绝的十分干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,铁喜每日就是在宫殿中露脸,什么事情也不用管理,而他一直担心的董妃和小皇子,直到年底都没有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堂之上好似都不愿意提起小皇子了,赵祯也知道大臣们的顾忌是什么,铁喜一天天成熟,做得事情也越来越多,在朝堂之上颇得人心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但熟读诗书,治国方面也有独到之见解,虽然有时候稍显稚嫩,但想法奇特,几个重臣都是赞不绝口,而因为铁喜在真定保卫战结束的时候,增添抚恤,立碑颂功,又让所有武将都倒向了他这边,就连寻常的士卒提起铁喜也都是赞不绝口,直呼太子仁慈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铁喜还是经常询问着礼部,是不是该让小皇子回来封爵了,但无论是大理寺,还是礼部都说不是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赵

        祯不是不明白这些官员的心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也明白无情最是帝王家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不一定会害董妃,可董妃万一为了儿子想害铁喜,最后无论结果如何,对大宋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此事太过重大,赵祯即便想念自己的儿子也不敢擅自下决定将皇子迎接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东宫,铁喜手中拿着一把没有子弹的火枪把玩着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为铁喜的亲身儿子就是这点好,也不用大费周章,只是听说哈密那边研制出了新式火枪,赵婉要不了半月就将东西送到了东京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喜欢火枪的事情,在宫中并不算稀奇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子殿下勤奋好学,没有任何爱好,直到有一日在工部中见到了一把小巧的火枪,便观看了许久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被火枪的精细所吸引。

        自此之后,每次工部做出了新式的火枪都会优先送到东宫中一件,整个东宫摆放着不下于十件各种各样的手枪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太子殿下的这个嗜好,大臣们也是没有多说什么,反正只要里面没有装填火药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子尚武也挺好,只要不将过多的偏向武将就行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铁喜即便开始了玩耍火器,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,还是勤奋好学,也没有免过一场的朝会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嘉佑二年至今,两年多的时间,一次朝会太子殿下都没有缺席过,这在大宋历史中就算是赵祯都没有做到过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殿下,时间到了,奴婢将您的宝贝收起来吧。」身旁的太监张爱轻声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张爱在铁喜身边伺候了快两年,也是赵祯精心挑选的太监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闻言点头,便将自己的宝贝递给了张爱。

        张爱接过后,便给了一旁的一名小太监叮嘱道:「小心一点,这可是殿下的心爱之物。」

        「是。」小太监下去后。

        张爱又露出笑容对铁喜说道:「殿下,咱们开始吧。」

        铁喜闭上了眼睛,而后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张爱走上前来,拿起桌上的奏本开始念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性子沉稳,即便是再无趣,两年之中也从未有过一次的中断,即便是有的时候身体不适,也会坚持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有些奏本确实太长了,张爱念了小半个时辰,才说了一件事情,这让铁喜有些不厌其烦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于此,铁喜就不由想起他老爹铁心源说过的一个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万七千多字的奏章,结果被皇帝狠狠揍了一顿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位置稳了以后也要这么做才对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听了许久题本与枢密院的批示后,便准备休息,明天还有早朝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奉天殿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文武官员跪在下首,铁喜站在龙椅下,出言平身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嘉佑三年末,赵祯的身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差开始,他便再也没有临朝听政,机要事务由几名心腹重臣负责,而且铁喜沉稳,从没弄出过什么幺蛾子,只是听大臣们讲,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
        各级官员大多已经更新换代,模仿哈密重新组建的枢密院也完全运转。

        真定保卫战结束,可以说保了大宋二年的太平,摆脱了辽国的威胁,各行各业都迎来的飞速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种外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,大宋的国力在王世忠,付子婴等人的操持下,渐渐恢复。

        王世忠在嘉佑三年的时候,正式站在了台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嘉佑四年的时候,付子婴也终于确定了自己首辅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主政的两年多里,朝堂之上政治开明,即便付子婴与王世忠因政念不合,实有争执,但也为了大宋之安定,也从

        未真正将矛盾暴露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王世忠虽然年纪大了,但依旧头脑灵活,喜剑走偏锋,而付子婴走的则是堂堂正正的王道,做事虽然古板,却一丝不苟,从他们各自的批示中,铁喜就能看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尉迟文在嘉佑二年末,带着自己的爱人回了哈密,用尉迟文的话说,那里才是他的根。

        朝会之上,大臣们开始不断的奏对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铁喜也只是认真的听着,时而插上一句缺乏经验但又有理可循的话。

        通过三年的临朝,大臣们谁也不敢小看铁喜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子虽然年轻,却十分聪慧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等到朝会结束的时候,铁喜便开口说道:「董贵妃回河南府探亲已有三年,皇祖父也经常在我面前提及她和小皇叔,何时可以让他们回京?」

        每一次临朝铁喜都会提董妃。

        大臣们可以模模糊糊的扯皮,铁喜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,但他必须要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作为皇孙,若是不说,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他贪恋皇位。

        铁喜说完之后,在嘉佑二年末就从哈密来到大宋,接替尉迟文的尉迟江晚,立即出列道:「启奏殿下,昨日臣与众位同僚也私下询问过这事,并且给韩总兵去了书信询问,韩总兵说董妃娘娘家中事情未完,不宜轻动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尉迟江晚是哈密尉迟家新一代的青年才俊,在嘉佑三年的时候,被赵婉委派去了治理边疆匪患,外出一年,居然给哈密又打下了一块地盘,而后便被赵婉派来了东京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也不想离开哈密,让尉迟江晚不得不考虑了一番,又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回国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己之所以被派到大宋来,十有八九是自己那位老舅尉迟文安排的,太子一日不登基,自己想回去,难上加难。

        这让尉迟江晚打定了主意,不能让董妃回来,好让铁喜顺顺利利的登基,便在来到大宋后,充当了劝阻铁喜的先头军,并且说的头头是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百官们也都不愿意董妃回来,当下都顺着尉迟江晚的话往下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免费阅读.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